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定风波》课外古诗词诵读PPT优质课件,共18页。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正确理解诗意。
2.反复诵读,感受诗歌意境,品读重点句,体会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作者简介
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后人称之为“苏东坡”。宋代文学家、书画家。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父子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创作背景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已三年。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骤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泰然自若,在雨中吟咏长啸,雨后作下此篇。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高声吟咏从容而行。手拄竹杖,脚穿草鞋,走起路来,比骑马轻盈,雨中有什么可怕的?披一笠蓑衣任它雨冷风寒,照样过我的一生。春风微寒,将我的醉意吹醒,顿觉一阵微冷。山头的夕阳正与我们相迎。回头来听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晴天还是雨天。
细读感悟
1、全词围绕一件什么事来写?
苏轼贬居黄州,出游遇雨,写出途中的所感所思。
2、这是一场怎样的雨?词人又是怎样的态度?
“雨具先去”,说明始料未及,“穿林打叶声”“同行皆狼狈”说明雨下得很大。
词中“莫听”“何妨”两个口语词写出苏轼不为风雨所影响甚至能享受风雨的积极心态。
“吟啸”“徐行”两个动作描写与同行者“皆狼狈”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苏轼的从容、淡定。
3、如何理解“竹杖芒鞋轻胜马”,并且说说“轻”字的妙处。
“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骑马”,是官者的形象,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二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作者向往自然和潇洒从容的心态。
其中的“轻”字,写出了作者无官一身轻的状态,是他乐观豁达、超然物外、随遇而安精神的一种体现。
4、“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出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谁怕”运用反问修辞,语气十分坚定,决绝地表明了跟风雨对抗到底的决心,营造了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豪迈气势。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作者运用了双关语,“雨”既指自然风雨,也指政治风雨、人生风雨。“任平生”,写出词人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从容、镇定、达观的人生态度。
课堂小结
词人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表现了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 ... ...
关键词:定风波PPT课件免费下载,课外古诗词诵读PPT下载,.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