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定风波》课外古诗词诵读PPT精品课件,共15页。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有很大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集有《东坡乐府》。
背景资料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整体感知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精读细研
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赶上了下雨,有人带着的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我)就作了这首词。
说一说:根据你的理解,古诗词中的 “序”有什么作用?
本词序的作用: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是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心情。
译文
不要害怕听到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为什么不高声吟咏,从容而行呢?拄着竹杖,穿着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又有什么可怕呢?披上一件蓑衣就可以在江湖风雨中度过一生。
上阕小结
词的上阕表现出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了,身上略微感到有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来迎接我。回首方才风雨潇潇的情景,离去时,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概括主题
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写作特色
1.即景生情,语言诙谐,笔调风趣幽默。
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表现了作者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2.意境深邃,内蕴丰富。
诠释了作者的人生信念,展现出作者的精神追求。
... ... ...
关键词:定风波PPT课件免费下载,课外古诗词诵读PPT下载,.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