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课外古诗词诵读PPT优秀课件,共19页。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学常识,了解作者生平以及时代背景。
2、疏通诗词大意,理解诗歌内容。
3、知人论世,感受词人之愁,以及为何“欲说还休”。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其词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美之处,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投降派弹劾去职,空有抗金热情,却再无用武之地,闲居带湖时所作。
在此期间,他常闲游于博山道中,风景如画却无心赏玩。眼看国是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中一壁上题词,共有两首,本词为其中一首。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这首词主要围绕哪个字来写的?都写了哪些内容呢?
这首词主要围绕“愁”字来写的。
上阕写自己少年时期不懂什么是愁,登高寻愁,为了写出新的词,无愁找愁。
下阙写如今终于对愁有了理解,却想说而不能说,只能感叹一句“天凉好个秋”!
细读感悟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上下阕都在登高说愁,登高的目的有何不同呢?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欲说还休的感情。
4、少年时登楼“强说”的愁,是什么愁?
少年时期的辛弃疾正生活在金人统治区内,看到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苦不堪言,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辛弃疾一直坚定着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
这时也的确有愁,只不过区别于后来的愁。此时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一腔报国热血,涉世未深,不懂无法言说的愁,不懂壮志难酬的愁,因此是“少年不识愁滋味”。
5、如何理解“中年有愁可说,却又为何欲说还休?”
中年时期“识尽愁滋味”,在官场遭受排挤和猜忌,鬓发苍苍,壮志难酬,无人理解。这种愁情,无人诉说,诉说无用,也包含着对朝廷的失望,所以他“欲说还休”。
一切哀愁,化为一句“天凉好个秋”!写出他自己尝遍辛酸后无言可说的复杂况味。“天凉”和“秋”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他无限的愁情。而且这一腔“愁”,越是不说,越是沉重。
课堂小结
本词通篇言愁,上阕描绘出少年涉世未深却故作深沉的情态,下阕写出满腹愁苦却无处倾诉的抑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
... ... ...
关键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PPT课件免费下载,课外古诗词诵读PPT下载,.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