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百家争鸣》PPT优质课件下载,共32页。
概念呈现
“百家”泛指数量多;并不指100家。
“争鸣”指争论和辩难。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的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发展,带来经济生产力的快速提高,但是社会逐步变化,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士人开始关注社会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到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激烈,加上私学兴起,士人队伍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学派涌现,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时代背景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思想的曙光—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
政治:“无为而治”
做人:顺其自然,与世无争。
老子
春秋时期楚国人
道家学派创始人
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思想: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如难和易、长和短、前和后,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老子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
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人,
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要代表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思想的历史影响:孔子的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亚圣 孟子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1、提出“春秋无义战”,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
2、提倡“仁政”治国,轻徭薄赋。
3、主张不要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
二、思想的碰撞——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韩非子
韩国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
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
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百家争鸣”的意义
⑴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取得显著进步的重要条件
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以与时俱进的精神,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 ...
关键词:百家争鸣PPT课件免费下载,.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