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PPT精品课件下载,共32页。
作者简介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在哲学上,早期为新实在论者,20世纪初其提出逻辑原子主义和中立一元论学说。在数学上,从事过数理逻辑和数学基础的研究。在教育上,主张自由教育,认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应该是培养“活力、勇气、敏感、智慧”四种品质,更多地发展个人主义。获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哲学原理》《哲学问题》《论教育》《物的分析》等。
写作背景
《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胡作玄、赵慧琪译。有改动。本文是《罗素自传》的序言,从中可看出罗素思想的全部内涵,也可以看作罗素生活的宣言书,这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共同的人生准则。
精读细研
读第3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追求知识的。
作者从了解人的心灵(人类)、了解星辰为什么发光(自然)、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三个方面追求知识。
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类、自然和社会。
读第4段,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支配着作者的一生?
这种感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是因为这个伟大的思想家拥有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拥有崇高的思想境界。
他的经历就是对这种情感的最好诠释。他一生坎坷曲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着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类的苦难者,即使身受迫害也在所不惜。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一个大思想家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如何理解作者在最后一段说的话?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他胸怀正义和良知,为拯救人类的苦难者,即使自己身受迫害也不顾惜,他把自己的一生的智慧和力量献给了全人类。他的人格崇高而伟大。
作者的这三种感情有没有内在的逻辑顺序?
这三种感情是按照境界、感情的由浅入深的逻辑顺序排列的。对爱情的追求是最人本能的追求,对知识的渴望则进了一层,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则是升华到了博爱的境界。
概括主题
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写作特色
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充满感情。
本文在个性化的表述中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提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作者用“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描述孤寂的恐怖、可怕,用“圣贤和诗人们所想象的仙境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 ... ...
关键词:我为什么而活着PPT课件免费下载,.PPTX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