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精品课件下载,共18页。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史实。
能力目标:提高全面、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一、淝水之战
1、概况:
(1)时间:公元383年;
(2)地点:淝水(今安徽淮南寿县);
(3)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
(4)结果: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2、影响: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
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
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
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2、孝文帝改革:
(1)迁都:从平城迁都到洛阳;
原因:
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
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影响:
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
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
(2)改革措施:
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姓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1、背景: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2、表现:生活生产、文化、民族心理等方面。
3、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4、出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5、影响: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长期生活在一起,他们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促进了民族的交融?
①生活生产方面:内迁各族开始过着定居生活,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学习畜牧经验,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
②文化方面: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受到汉族民众的喜爱。
③民族心理:民族心理趋同,“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
... ... ...
关键词: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PPT课件免费下载,.PPTX格式;